80年代,熱帶雨林風潮開始,三大雨林區為生物多樣性熱點;其他生物多樣性熱點位於冰河時期北方陸塊生物向南遷移的避難所。

歐洲由於阿爾卑斯山為東西向,擋住南移生物遷移,大多生物於冰河時期滅絕(因此生物多樣性貧瘠,生態旅遊產業不興)。

美洲大山脈為南北向,南移生物得以存活,因此北美南方、中美洲生物多樣性高(雖非雨林區)。

冰河時期,海平面低,台灣與大陸相連,喜馬拉雅山以東的南移生物得以進入,是許多北亞洲生物之避難所(人類起源在非洲東岸,向東遷移,到台灣為東界,台灣移民是走過來的)。

太平洋島嶼沒有針葉林,台灣有,因為是冰河南邊界線;且台灣的高山夠高,得以保住北方物種。

台灣之生物多樣性起緣來自冰河避難所身分:是”諾亞的方舟”


台灣也是許多熱帶生物分佈的北界:紅樹林、熱帶花卉、水果、大王椰子(台大的椰林大道) → 太平洋戰爭時期,熱帶生物研究的中心(熱帶疾病、昆蟲、毒蛇等)
台灣的地理位置不南不北。是許多生物分佈的交會點。


台灣的高山夠高,從嘉義海邊到玉山頂,在極短距離內(地圖上1mm)有5~6種生態系。多樣的氣候提供各種生態棲所。
森林界線以上,玉山杜鵑,每叢200~300歲(世界第一)。
特有雲霧森林有世界最大紅檜巨木群。

台灣有年輕的地質年齡。
台灣的高山林立,台灣島中有島,隔離造成極多物種種化,(如台灣各高山的山椒魚)。


台灣生態的特殊性,必須將全島看成一個生態、文化多樣性的世界遺產。
台灣→年輕的軀殼裝了老靈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n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